在北京西南郊区丰台的卢沟桥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墓——大葆台西汉墓。这座古墓因距宛平城(今北京市丰台区)十四里而得名“十四里坟”,又因其所在地称为大葆台村而被称为“大葆台汉墓”。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了发掘工作,发现了两座大型木椁墓葬和一座小型砖室墓。其中的一号墓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采用了极为特殊的墓葬形式——“黄肠题凑”。
所谓“黄肠题凑”,是古代最高等级的墓葬方式之一,主要见于周代至秦代的王侯陵寝之中。这种结构的名称来源于其使用的材料和搭建方法:“黄肠”是指去皮后的柏木黄心;“题”指木材的头端;而“凑”则形容的是这些木材排列紧密,相互交错垒积而成的结构。简单来说,就是用长约一米、宽二十厘米左右、厚十厘米左右的柏木方格堆叠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木墙,将棺椁紧紧地包围在中间。
大葆台一号墓中的“黄肠题凑”结构正是如此。据记载,该墓的黄肠题凑共有九层之多,每层约有200多根柏木组成,总数量超过一万七千余根。这些柏木按照一定的规律层层相压,并且使用了大量的铜钉固定,使得整个结构异常坚固。此外,为了达到防腐防潮的效果,工匠们还在柏木外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漆料。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木质不受地下水侵蚀,还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延长了木材的使用寿命。
除了数量庞大之外,大葆台汉墓中黄肠题凑的结构还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首先,所有的柏木都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处理,表面光滑无瑕,且尺寸一致,误差极小。其次,在搭建过程中,每一层的木材都必须与下一层的木材完全契合,不能有任何缝隙,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最后,在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外观进行打磨修饰,使其显得美观大方。
综上所述,大葆台汉墓中的黄肠题凑结构以其规模宏大、选材考究、做工精湛等特点著称,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丧葬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研究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风貌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