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列宁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帝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革命的背景和过程涉及了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一系列关键的人物和事件。以下是对这一复杂历史事件的概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俄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危机。在农业社会中挣扎的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城市中的工业发展迅速,但工人的生活条件恶劣且待遇低下。同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的政治体制日益腐败,缺乏有效的议会制度和社会改革机制。这种不平等和不自由的状况激起了广泛的民怨,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为那些寻求变革的人们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劳动解放社”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之一,他们对年轻一代的思想家和活动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即列宁)。
列宁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于1895年创建了“圣彼得堡工人阶级斗争协会”,这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前身。列宁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他的观点与孟什维克的温和路线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主张通过合法手段争取民主改革。
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逐渐壮大,并在1903年的第二国际斯德哥尔摩代表大会上分裂成了两派——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和孟什维克(少数派)。这两派虽然在策略上有分歧,但在反对沙皇专制的目标上是共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恶化了俄国内部的不稳定局势。战争导致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物资短缺和生活水平下降加剧了社会不满情绪。1917年初,反战示威游行在各大城市蔓延,最终导致了二月革命的发生。
二月革命是一场自发性的群众起义,它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临时政府。然而,这个由资产阶级主导的政府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试图继续参加一战,这引起了广大民众尤其是前线士兵的强烈反感。
面对临时政府的失败政策,列宁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他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工作,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在军队和工人中赢得了支持。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列宁秘密返回彼得格勒(原名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并在第二天发表讲话号召立即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当晚,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事单位占领了火车站、邮电局等战略要点。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标志着攻占冬宫的行动正式开始,临时政府的最后抵抗被瓦解。
随着临时政府的倒台,苏维埃掌握了国家权力。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召开,通过了成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决定,并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掌握。这次会议还选举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代表组成的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转型。它奠定了苏联的基础,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铺平了道路。虽然革命后的几十年间,俄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它所倡导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追求公正社会的理想仍然激励着全世界进步人士的努力和奋斗。